英文学院学术沙龙坚持不懈地进行着,似一束阳光,照亮并温暖着青年教师的科研路,助力青年教师科研探索。
早在两年多前,英文学院正式组建青年教师(以博士、副教授为主)学术沙龙,分成语言学、翻译和文学三个方向,不分语种,汉语交流,多为周四下午集中进行学术研讨,每次由两位不同方向的教师作报告,由相关教授点评,大家集体研讨。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,拓展研究视野,扩大交流平台是英文学院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的目的,同时学术沙龙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,组建具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,提高了科研水平、凝练学科方向。
11月10日下午在望院C-110举办了英文学院第六次学术沙龙,主讲人为李悦园博士和李乐博士。这次学术沙龙为海外留学专场,李悦园博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,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和语料库。李乐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,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,今年上半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中心访学。
李悦园博士报告的题目为Mapping the functions of verb reduplication(动词重叠的语义地图),是她博士论文的一部分。她的研究先基于Bybee et al (1994)的动词重叠功能的语义图式,该图式的建立基于16种语言,涉及7种动词重叠功能。李博士的研究,修改并扩充Bybee之前的语义图式。新语义图式不仅覆盖动词重叠的体貌功能,也将涉及体貌范畴外的其他功能。在动词重叠的各种功能中,文献中一般认为反复是动词重叠的初始功能之一,原因在于动词重叠表达反复义时具有极高像似性。李博士的新研究,采用了更大样本中重新审视这一论断。采集113种不同语言,对这些语言中的动词重叠的功能和形式统一标注。统计结果显示,动词重叠在样本中可表示多达45种不同功能。其次,测量了不同功能间的语义近似程度。该测量基于构式的多义现象,并参考了不同多义构式的出现频率。李博士新语义图式不仅全面而且更科学合理,对语言类型学研究有很参考价值。
李乐博士对《论语》“知德者鲜矣”英译本中“知”的两个代表性翻译:know 和realize做了解读。她认为在西方哲学史发展中主体“面对”世界(主客体关系)的转变层面上:know侧重“德”的知识获取,属于“闻见之知”,体现西方行而上学主客二分的“反思”传统;而realize则指“德”的领悟及付诸于行,属于“切身之知”,且颇有现象学中主客体交互于世界达成 “前反思”意味。而对“德”的直觉认知的强调转向了现实、操作和实用,因此,后一个翻译更为贴切表达了孔子思想中“践行”的重要主张。
很多年轻教师表示,参加了一年多的学术沙龙活动,有了科研团队,青年教师就能得到更多的提升,成长会更加迅速,而作为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,除了寻求外界帮助,自己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。从小课题、小项目入手,为自己定下的科研工作规划。“如果没有团队,一个人做科研,想把科研做好做大很难”,“教授们的指点,能够帮助我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”,“跨学科思考,使我受益匪浅”……英语学院的青年教师,自参加学术沙龙活动以来,都有同样的体会。
(撰稿人:孙坤)